前世今生话ISO——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第39届大会系列报道之一
开栏的话
今年9月,全球160多个国家的代表和诸多国际组织的代表将齐聚北京,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第39届大会。
大会的主题已经确定:标准促进世界互联互通。只有互联互通的世界,才有利于提高我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有利于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这次大会必将成为ISO历史上的一次重要的会议,极大地推动ISO的发展。这次大会值得我们格外期待。
从今天起,本报开设“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第39届大会系列报道”专栏,从不同角度报道ISO、ISO标准以及我国的国际标准化工作,以期形成“人人关心标准、人人参与标准”的良好氛围。
2014年9月,第37届国际标准化组织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质检总局党组成员、国家标准委主任田世宏率中国代表团参会。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提出申办2016年ISO大会,获得第96届ISO理事会会议一致通过。会议决定,第39届ISO大会于2016年9月9日~14日在北京举行。
国际标准化组织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标准化机构,成立于1947年2月23日,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中国是ISO创始成员国之一,也是最初的5个连任理事国之一。1978年9月,中国恢复ISO成员身份。1999年10月,我国首次在北京承办了第22届ISO全体大会。
ISO的前身是成立于1926年的国际标准化协会(以下简称ISA)以及成立于1944年的联合国标准协调委员会(以下简称UNSCC)。ISA主要活跃于欧洲大陆,属于“公制国家”组织机构,而使用“英制”单位的国家,如美国和二战爆发前加入ISA的英国,从未参与过ISA的工作。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ISA工作被迫中断。
1944年,美国、英国和加拿大主导成立了UNSCC,开始利用标准化的优势进行战后重建。1945年,在UNSCC召开的讨论国际标准化的未来工作会议上,与会代表一致同意应与ISA联合成立一个国际标准化合作组织。经过仓促准备,ISA于1946年7月在巴黎召开理事会会议,同日UNSCC在巴黎举行了另一场会议。
1946年10月14日,来自美国、法国、英国、中国、前苏联等25个国家的65名代表在伦敦出席了会议。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为工业恢复创造了条件,会议确定新的国际标准化机构名称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并就秘书处地点和官方语言等内容达成一致。随后,UNSCC和ISA相继结束各自的工作。需要说明的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英文名称为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而缩写“ISO”则源于希腊语,表示“平等”“均等”之意,与其英文全称的首字母无关。
ISO全体大会是ISO的最高权力机构,属非常设机构。1994年以前,全体大会每3年召开一次。全体大会召开时,所有ISO团体成员、通信成员、与ISO有联络关系的国际组织均派代表与会。大会的主要议程包括年度报告中有关项目的活动情况、ISO的战略计划以及财政情况等。自1994年起,根据ISO新章程,ISO全体大会改为每年9月召开一次。
成立之初,ISO的工作方式更像是一个国家成员体的联盟。上个世纪60年代末,国际标准化工作渐入佳境,跨国公司、发展中国家的标准研究机构、政府管理当局已表现出对国际标准的迫切需求。随着ISO国际标准大规模发布,ISO与各国际机构的合作日益扩大,一些技术法规经协调逐渐融入ISO标准。ISO开始以国际专业机构的身份直接参与国际社会活动。
如今,ISO已有165个成员国,超过2.05万项现行有效的国际标准,229个技术委员会,逾10万名专家遍布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