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会管理 提升服务水平——国家标准委副主任孙波解读《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十二五”行动纲要》
党的“十八大”将社会管理与民生并列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2012年10月23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标准委)已在印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十二五”行动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通知中提出落实要求。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并非全新的标准化工作领域,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却让人耳目一新。为此,本报记者对国家标准委副主任孙波进行了专访。
记者: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同于具体产品,标准化对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孙波:制定《纲要》,是国家发改委、国家标准委、教育部、科技部、公安部、民政部等27个部门的共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已经成为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党的十八大将社会管理与民生并列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报告全文16处提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11处提到公共服务,说明当前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标准作为一种普适工具,已经由工业领域扩展到农业、服务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要减少因不规范、不透明、水平低造成的损耗,要优化技术和管理,优化流程、行为和效果,就离不开标准化。服务型政府、廉洁型政府、高效型政府同样离不开标准化。2012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在10个领域建立和完善国家标准体系。《纲要》涉及公共教育、公共医疗卫生、劳动就业服务、公共文化体育、公共交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等14个方面。作为现阶段标准化工作的一个重点,落实《纲要》既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举措。
记者: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是否是标准化介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最佳时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的主要思路是什么?
孙波:我国目前正处于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标准化在其他领域取得的显著成效,使社会标准化意识显著增强,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正需要标准化介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基本思路在《纲要》中有完整的表述,无论创新工作模式还是完善工作机制,主要出发点都是民众的需求。要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制修订一批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标准,如基本社会服务领域的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基层民主、社区建设、社会福利、慈善与自愿服务等相关标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涉及的行业和部门较多,需要完善标准化工作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模式,需要建立标准实施监督体系及标准化工作运行体系,如制定《纲要》的27个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配合协作,共同推动的合力。
记者:《纲要》提出了6个具体的工作目标,是否能直观地描述一下到“十二五”末,我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标准化水平可以提升到怎样的水平?
孙波:在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到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的任务和目标,如到2020年,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业体系基本建成等等。“十二五”,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的目标是:初步建成全面覆盖、重点突出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初步形成制度化、系统化的标准实施推进模式和运转顺畅、协调高效的标准化工作机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为此,《纲要》提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在11项重大工程的带动下,到2015年年底要实现以下目标:研制800多项标准,开展约300个国家级标准化试点,进行近200项标准化科研,培养一支1万人左右的标准化专业人才队伍,标准化工作基本满足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的需要。
目前,国家标准委与相关部委已经积极开展了《纲要》落实工作,包括制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细则》等文件,加快建立推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的联合会商机制,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工作等等。我们将按照十八大要求,本着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积极做好各项具体工作。
信息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