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会员专区 > 会员动态

【行业工匠】毕生做好中国笔的追梦人——行业工匠应必烈的先进事迹

发布时间:2021/2/10 9:40:51 作者: 中国文教体育用品协会
返回列表

   应必烈是浙江宁波人,现任上海晨光文具股份有限公司笔头厂经理,今年是他的“知命之年”。他自1982年8月参加工作以来,一直耕耘在文具行业,并快速成长为圆珠笔笔头制造的技术领军人物。他带领团队,不断钻研笔头机的加工技术和笔头生产技术,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使我国圆珠笔笔头成功突破国外垄断,实现笔头国产化。他利用机器视觉技术实现了笔头检测的智能化和工业化,为我国制笔行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课题2项,主导研发的新型针管弹簧笔头填补了国内空白。他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并获得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全国制笔行业优秀科技工作者、“十二五”轻工业科技创新先进集体成员等荣誉。

一、不忘初心,投身书写工具技术工作三十余载,填补行业多项空白

   应必烈参加工作三十多年来,不忘初心,始终坚守,悉心从事书写工具的生产与研究。

   80年代初,他主导活动铅笔金属三开花的设计研发,利用CG1107钟表零件加工自动车床,研究开发凸轮自动进给切削系统,实现金属三开花的全自动切削加工,开发制造三开花自动开槽多工位机,打破了该产品只能从国外进口的局面。

 


   80年代初,国内笔头生产均采用单机生产,如笔头的毛坯、光坯、冲槽压型等,采用不同设备单道工序生产,且未装球珠,俗称无珠铜头。1986年,他在行业中首次引进瑞士阿贝公司PM-20多工位自动笔头加工机。通过对20工位笔头机的钻研,他颠覆了圆珠笔头传统的生产工艺,带领行业将圆珠笔笔头从无珠铜头向有珠铜头转变。同时通过对笔头机工艺的改进,大幅提高圆珠笔头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促进了全行业的技术进步。


 

   笔头的书写性能与球座体的材料及球珠的材质、金相组织结构、表面粗糙度等息息相关。为了提高笔头的质量,他于1993年开始着手碳化钨硬质球珠的研制,经过近两年的研究、摸索、践行,掌握了硬质合金球珠原材料的配比搅拌、挤条、切粒、团球、烧结排醋、研磨、筛选等全工艺流程,并成功建成了碳化钨硬质球珠生产线并量产。随后硬质合金球珠逐步替代了不锈钢球珠,对提高笔头质量的稳定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01年,他在国内率先开发镍白铜弹簧笔头并实现量产,节约弹簧笔头采购成本300万元/年以上,产品在行业中迅速得到推广,降低了全行业弹簧笔头的成本。该项目先后荣获浙江省宁波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优秀奖。


 

 


   同年,他再次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瑞士MIKRON制造的LX-24多工位笔头机。通过对24工位机的加工技术和笔头生产技术的钻研,他改进了笔头机的加工工艺,在不锈钢弹簧笔头生产方面,产品产量稳定性超过瑞士Premec生产的同类产品,打破了Premec笔头在国内垄断的格局,改变了过去中性笔头依赖进口的局面。


 

二、悉心研究,获得多项发明专利

   多年来,应必烈悉心研究笔头结构和笔头的生产工艺,并发明了很多新型笔头,改造了多项笔头生产工艺设备。他同时将创新成果积极申请专利,截止2020年4月,他已获得4项发明和18项实用新型的专利授权,同时还有3项发明专利正在申请中。

 


   其中,《一种圆珠笔高精度弹簧笔头的装置及装配方法》发明专利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该发明是为了解决高精密笔头内腔弹簧的装配问题,在对笔头结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改进了弹簧笔头的装配工艺,并设计了操作简便、全自动化、快速准确的弹簧笔头自动装配工艺和装置。该装置和方法的关键技术是笔头输送机构和弹簧输送机构,尤其是弹簧输送机构技术难度更大。在试制阶段,经过30多次反复修整、研磨,最终研制成功。该技术目前应用于生产中,大幅度提高了弹簧笔头的生产效率,可以达到每月6000万粒的产能。


 

三、成功研发新型弹簧针管笔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进入21世纪以来,针管型笔头的中性笔和笔芯深受消费者欢迎和喜爱,至2010年以来,针管型笔头中性笔消费占比达40%以上。但是,在市场上找不到针管弹簧笔头的掀动式中性笔。于是他开始构想:可否制造一种微型弹簧,安装在针管笔头狭小的空间内,实现批量生产。

 


   经过近一年多的试制,制作了10余种不同笔头样品和10余种不同形状尺寸的弹簧,找到了技术突破的关键点,确立了试制量产的基本方向。作为生产型企业,研究是为生产服务的,实现批量生产才是硬道理。


 

 


   2011年7月-2014年6月,他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笔头与墨水匹配技术评价体系及新型笔头研发》,该课题主要是要突破针管型弹簧笔头加工这一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在三年内建成年产8000万只针管型弹簧笔头产业化示范生产线。课题完成后,笔类产品附加值提高,笔类产品制造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为实现我国制笔业由大国向强国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他作为新型针管弹簧笔头研发项目的技术主导人员,在以下问题:①研究不锈钢线材切削加工高精度针管型笔头母体制造工艺及生产稳定性,解决球座体壁厚<0.2mm加工刚性问题与弹簧装配内腔空间需求之间技术难点;②新型针管弹簧笔头的弹簧和装配工艺设计;③研制针管型弹簧笔头装配专用设备;④外径仅为0.55mm长度为6mm的微型弹簧自动方向排列送料机构等方面,解决了关键技术难点,取得了技术上的突破与创新。该示范线于2013年8月建成投产,年产能力9000万只,并于2014年5月通过了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的科技成果鉴定,认为项目技术属于国内首创,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针管型弹簧笔头的开发及应用》获2014年度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四、拓展新技术,实现笔头智能化生产与管

   2013年6月,应必烈承接上海市2013年度第二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高端智能化制笔技术装备应用的技术改造》,已初步实现了优质笔头国产化,先进的智能化设备全面应用于笔头的生产、检测及管理,替代了半自动甚至是手动的检测方式和管理方法,既提升了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又降低了劳动力成本。

   1、开发了笔头检测自动捕捉仪,实现一键检测多个数据的输出,检测时间缩短65%;

   2、开发了视频智能笔头全检筛选机,改变了肉眼检测的生产方式,确保不良品不流入下道工序;

   3、搭建了MES平台,产品现场检测情况实现时时可视化,为工厂智能化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上述高端智能设备全面应用于笔头生产现场,拓宽了制笔企业的管理理念,提升了我国制笔行业的装备水平。

五、沉淀突破,引领笔头生产

   应必烈不仅在技术方面逐年寻求突破,在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也颇有成效。近年来,他选拔培养了近百名笔头技术骨干力量,其中包括技师2名、高级技工3名,中级技工13名,初级笔头技工45名,为行业输送了大量制笔人才。他带领团队对工厂进行了设备升级和工艺改造,笔头厂从初始5台笔头机年产2亿多粒笔头的规模,迅速发展到近50台笔头机年产20多亿粒笔头的规模。目前,他已经将晨光笔头厂建设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技术力量最雄厚的笔头生产工厂,且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在行业内名列前茅,产品一次性交检合格率高达99.96%以上。

   应必烈执着专注文具行业三十余载,与笔结下不解之缘。他之所以能够匠心筑梦,凭的是传承和钻研,靠的是专注与磨砺,爱岗敬业和精益求精。他为中国文具行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愿“毕生做好中国笔,执笔绘就华夏梦”。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依然会保持初心,为中国文具行业的腾飞,全力以赴,砥砺前行。